close

我最近在閱讀的書是《%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The Sociopath next door》和《史達林──代價高昂的勝利》。前者是深入淺出且充滿趣味的心理學書籍,作者提出一個很驚人的數據,每25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擁有「反社會人格(sociopath)」,說白話就是沒有良心的人(再白話一點,就是從發動戰爭的邪惡元首、殺人不眨眼連環殺人魔到靠女人養的吃軟飯廢物這類人)。但這是美國的數據,書中提到不同文化的東方國度,由於不提倡個人主義,所以此類人格者較少,像台灣就只有0.13~0.07%的反社會人格者。書中除了揭露了這種病態人格,以及這種人是如何產生的,我們該如何應付這些人,也定義了何謂良心,擁有良心有什麼好處。實在是一本好書,唯一遺憾的就是翻譯翻得不好,只能說是「看得懂」的翻譯,不甚優美,校對也很差,常出現一句話有頭無尾的情況。盼望出版社改進。

 

《史達林──代價高昂的勝利》是一本傳記,我有個朋友是傳記愛好者,承蒙他送我不少傳記。但我對傳記的興趣不如小說,但最近我發現讀傳記的好處是:可以幫助我睡眠,而且讀傳記可以獲得許多借鑑,像史達林出身小國喬治亞,後來卻統治了蘇聯大帝國,他還有理想時聲稱民族應該自決,當權後卻不准各個小國脫離蘇聯。傳記人物本身的戲劇性就很強烈,勝過小說的地方更是它不屬虛構。然而,這時傳記作者的史觀就很重要了,我之前看過這位作者的另一本傳記《希特勒──注定失敗的賭注》,這一系列「瘋狂與理性」傳記有四本,主角是希特勒、史達林、邱吉爾、羅斯福,恰好是三巨頭還有三巨頭要打倒的人,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封面設計的水準一流,值得收藏(特價字眼是敗筆,而且無三小路用,最近我在露天拍賣找到一家倒店貨以每本72元收購了三本全新庫存)。這位作者寫景的能力很不錯,可以讓各個國家的面貌生動呈現出來(否則一堆外國國名看起來鮮少差別),也藉著傳記人物的成長,讓讀者了解他成長的國家環境、制度以及經歷的各個歷史事件,當然重點還是這位偉大人物所作的各個關鍵抉擇,如希特勒的滅絕猶太人計畫、史達林的大清洗。前面已提到這時作者下筆的史觀就很重要,然而或許寫傳記要考據當時的所有背景與條件,來推測為何使主角做出這個決定。所有傳記多少都是帶有決定論的味道,否則希特勒殺猶太人只是因為他某天心血來潮,那還有什麼好寫的?不過從傳記能了解到另一個國家還有風土民情,總是有益無害的。

 

但這些書我都還未讀完,不像電影只要一兩小時就能看一部。我剛看完《貧民百萬富翁》,奧斯卡的最佳影片並不是我觀看的原因(通常這還會是我選擇不看一部電影的原因),我去看這部電影乃是由於新聞提到片中的小女主角要被生父賣掉,所以想看看她長什麼樣子,值多少錢。看完才發現,小女主角戲份並不多,爆這條新聞的記者真的很白爛,自己假裝要買小孩而去搞新聞出來。雖然這也反映了印度還是有廣大貧民的事實。另一個我去看此片的原因,就是有人說感覺好萊塢拍這部片是在消費印度。不管是什麼原因驅使我看這部片,我還是很高興看了這部精采的電影。

 

這部片是講述一個沒受過正規教育的少年贏得百萬益智大挑戰的故事,片頭就先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他會贏得百萬大挑戰?其中一個選項是「It’s written.」看到這行字便激升了我的觀賞興趣,雖然在英文這話有「命定的」意思,但這明顯是個雙關語,這部電影本身就是由一部小說《QA》改編,同時也在提醒觀眾,這個故事是寫出來的,是虛構的。而主角因為是個貧民的原因,所以答對這麼多題目後,在挑戰最後一題前,被主持人報警抓去拷問。警察就問了他何德何能會答對這些題目,開場不久主角就解釋他如何答對一個關於印度教神像的問題,這一幕的拍攝相當震撼人心,那個神像是何等驚悚的停留在螢幕前,也讓我見識到導演的企圖與高超的拍攝手法,並擺脫了對得獎片還有電影負面新聞的種種成見。簡而言之,主角會答對各個題目,是由於每個題目他都有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警察曾說:「博士教授都過不了,你這貧民怎可能答對這麼多。」但主角正是由於身為貧民的不得已,造就了他一身「世事洞悉」的學問。而電影巧妙就在於這些問題,不只是主角的問題,也是「印度」的問題,這部片非常自然地讓人看到了印度的一段活生生的歷史縮影。雖然是虛構的電影,但呈現的印度卻無比真實。

 

電影的主軸是一個益智節目,台灣也瘋過一陣子的節目。四個選擇題讓你選,連續過關斬將就能成為百萬富翁。我想這就是電影的主題,一個關於人生的隱喻,善與惡的選擇。片中隨處可見這類選擇,和主角同樣身為貧民的哥哥,就曾選擇了一條不歸路,而主角愛的女孩,也曾在愛情與麵包(電影中是三明治)選擇了麵包。主角也曾接受過主持人的誘惑,但一路以來,這個貧民始終做了良善的選擇,而拷問他的警察也很了不起,選擇了相信主角部是靠作弊的。但人生不是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主角的哥哥和愛人,後來都選擇了善,不向邪惡屈服。片尾,電影告訴我們答案,沒錯,答案就是「It is written.」是註定的,是寫的出來的,不是真實的。但是,你的選擇呢?看完電影的人毫不猶豫都會喜歡並擁抱作者所給的答案吧!

 

然而,最後還是要回到現實,所以我要繼續看我的史達林。史達林說過:「一個人死是悲劇,但一千萬個人死不過是個統計數字。」電影中,主角曾問為什麼很多人寧願看一個謝震武般的律師故弄玄虛質疑你確定了沒的節目,女主角說:「為了逃避到另一個世界。」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度仍存在的廣大貧民圍著一台電視為主角喝采加油,這樣的確可以暫時忘記了自身的困境。然而,一部貧民百萬富翁的電影是奧斯卡最佳影片,但頒獎完,一托拉窟的貧民依舊存在且沒人關心。片中的小女孩還是一樣窮到要被拍賣,我但願他們的快樂能夠持久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乃吉歐‧懷爾德 的頭像
    乃吉歐‧懷爾德

    凝視者的獨白+

    乃吉歐‧懷爾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