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拉迪米‧納博可夫
原文作者:Vladimir Nabokov
譯者:黃秀慧
出版社:先覺
有一個作家常吹噓說:「以前我出書一定馬上被國民黨查禁,於是我用PLAYBOY美女圖來當書的封面擺在舊書攤賣,原本來買黃色書刊的色情狂把我的書買回去,結果就變成我的書迷了。」
「羅莉控」是一個日本名詞,日本人最變態了,19歲的女明星在日本就算「老組」的,他們瘋狂迷戀美少女。羅莉指的就是小小女生,控是complex的意思,「羅莉控」指的就是有迷戀美少女情結的人(我不是)。
我是「小說控」,當我發現到羅莉這一名詞是來自俄國小說家納博科夫的小說《羅麗泰》(Lolita)時,便抱著獵奇的心態在金萬字舊書店將它買回來讀(沒想到我就變成納博科夫的書迷了)。
這本小說如果就它的故事而言,就是一個「戀童癖」的故事。出版於1953年,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事。納博科夫在1948年便完成它,出版過程卻更艱難,他在後記寫道:『對大多數美國出版商而言,至少有三種主題是完全的禁忌。除了這項(Lolita)之外,另外兩項禁忌是:黑白聯姻成功,並生出許多子孫;以及全然的無神論者過了快樂而濟世的一生,一百零六歲才於睡夢中安然辭世。』字裡行間可看出這位孤高的俄國文豪是多麼能寫(本書他是以英文寫作)敢言。
最後,這本小說變成票選二十世紀百大、十大小說時,排名至少都在前十的經典(至少在我看過的票選)。
這部小說,是一個名叫杭伯特‧杭伯特(Humbert Humbert,這名字我想是取自一個歐洲移名美國的精神分析學者Erik Homberuger Erikson,納博科夫本人對精神恩析十分不以為然,也許以此作為調侃)的殺人犯自白書,這是一種小說中有小說的元小說寫法,如同《紅樓夢》。杭伯特是小說的敘事者,是一個美國的歐洲移民,是一個
杭伯特是一個相當有魅力的主角,獨白有等同於《過於喧囂的孤獨》主角漢嘉的狂熱,對人性的洞悉比《沉默的羔羊》的人魔漢尼拔更犀利。
他迷戀的是小妖精(nymphet),一群9到14歲的女童。這也就構成了一個病態戀童癖的故事。
這個病態的人,卻因為詩意的獨白與幽默碎碎念(請注意這本小說中括號裡的碎碎念那獨特的幽默與諷刺)變得很迷人。他理性與感性兼具,說的話得體又合情理。
很自然地,伴隨著敘事的杭伯特說到尾聲失去了羅麗泰。原本抱著嫌惡心情閱讀如此一份罪犯自白書的我,竟也傷心了,感覺我失去了羅麗泰(我想這是小說的最高境界,對於小說家在其世界所闡述的解釋你全都買單,你願意相信那個世界,直到主角變成你)。
杭伯特本人學富五車,又自認佛洛伊德派教徒,於是這本小說可以看作是他對自己的精神分析。他嫌獨白不夠坦白,還要加上括號裡的絮語補充。在這樣不斷補充解釋自己的小說裡,出現了它真正的主題,一個悲傷的愛情觀。
故事開頭他便說出他的初戀是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安娜貝兒(《小說的五十堂課》作者大衛洛吉指出其典故來自納博科夫所欣賞的美國作家愛倫坡的詩安娜貝‧李)。很不幸什麼也還沒發生,四個月後安娜貝兒就死了。
這造就了戀童的杭伯特,他的愛情是一種詭異的永恆,存在於他自己定義的時間之島:『我以時間取代了空間的條件。事實上,我要讀者將「九」與「十四」看做一個魔魅之島的界限──鏡面般的海灘和玫瑰般的岩石,這個島上出沒著許多我的小妖精,四周則是廣大的、煙霧迷濛的海域。』
當我熬夜看完此書的時候,由於疲倦與咳嗽流下了點不痛快的淚水(雖然此書哀傷,但不至於哭),面對寧靜的天明而人卻想睡,的確是不怎麼痛快的心情,但這也正足以成為《羅莉泰》一書給我的讀後感:擁有痛快的夜晚,必然也會獲得痛苦的黎明。
延伸閱讀:《啟蒙之愛-少年安達斯的情欲冒險》
作者:Stephen Vizinczey
原文作者:Stephen Vizinczey
譯者:林說俐
出版社:方智
這是同一個集團不同出版社出的另一本小說,真是很奇妙喔,這本《啟蒙之愛-少年安達斯的情欲冒險》剛好與《羅莉泰》相反,是講戀母情結的故事。我看這本小說比《羅莉泰》早,不只故事相反,感覺也相反,這是一本令人愉快的小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