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小說被改拍成電影,觀眾和讀者便面臨了尷尬的處境──已經看過小說了,還要去看電影嗎?有人看過電影之後直搖頭,認為電影扼殺了原著;也有人拍手直叫好,覺得電影拍出小說無法詮釋的效果。小說與電影可以和解共生,也可以各別苗頭,其中的巧妙與分際拿捏,端看導演和演員的功力,請看本身寫小說並長期是個電影迷的作家Kurban,為我們舉例和解析。
  

小說已死?

我曾當面問小說女王廖輝英一個問題:「在這個時代小說是否已死?發展已到窮途末路?」老師用仁厚的聲音回答我,小說永遠不會死。

從統計學的觀點來看,作家此職業的人口約莫佔世界的百分之二,那麼,小說家恐怕就佔世界上人口的百分之一了。當下我覺得好玩,評論家當著這麼多的小說家面說:「小說已死。」這成什麼話?我們任期還未滿,就判罪起訴要我們下臺,至少得等一審有罪……在我胡思亂想之際,詩人蕭蕭笑著說:「小說現在才被宣判已死,我們新詩早不知道多久前就被判了死刑,不知道被判了多少次,現在不還是好好的?沒有人有資格宣判小說已死新詩已死,就算被宣判已死,我們還是不服輸的!」

我明白了小說是不會死的,但死不了的結論隱藏著一個弔詭--小說死不了,不代表小說活得好。不再有人因閱讀《少年維特的煩惱》而自殺,因研究《紅樓夢》創建一門學問。她的黃金時代過去了。我想也許小說家或廣義文學家,心中都嫉妒一個敵人:電影。我們全成了這君臨天下的第八藝術的七分之一。

和解共生?小說搬上螢幕

小說家佛斯特在《小說面面觀》這麼嘲諷過電影,認為現代電影觀眾,乃是原始穴居人或蘇丹暴君的後裔。只有「然後……然後……」才能使他們不致入睡。他們有的只是好奇心。如欲欣賞情節還得要用智慧和記憶才行。

佛斯特不是唯一對科技感到恐懼的文人,錢鍾書可能討厭所有「電」的東西,電話流通後,他還寧可寫信,電話是偷懶人的拜訪吝嗇人的通信。最不夠朋友!他慶幸虧得電視沒普遍利用,否則更不得了,你在澡盆裏、被窩裏都有人來窺看了。

可是文人能否擋住時代的洪流?現在台灣每人平均有1.5之手機,可以同時傳輸影像與聲音的3G手機也即將普遍了哩!錢鍾書害怕的事發生了,現在恐怕沒人手寫情書,寫字都是問題了,年輕人習於用MSN聊天,當通訊到了零時差的時刻,迅速取代確實成為第一要務,火星文替代了中文,小朋友們寫笑都不是呵呵而是ㄏㄏ了。

時至今日不妨撇開偏見正視電影,經過百年的發展,電影已是極成熟的複合藝術,從奧斯卡的獎項就可得知它的組成,一部影片乃是導演、演員、剪輯、配樂、音效、服裝、劇本……等所構成。而劇本又分為原創劇本與改編劇本,改編劇本的來源來自戲劇、小說,我們不得不感謝電影,沒有耗資大成本的電影《魔戒》三部曲,托爾金的小說乃至奇幻文學恐沒有這麼多人在意。也許,小說與電影並不仇視,甚至藉著小說搬上銀幕,達成與電影和解共生的最好方式。

小說拍成電影並非空穴來風,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至今已拍成電影四次。英文有個單字叫filmable:可電影化的。《大亨小傳》就是很filmable的,一部精采的小說看完後讀者總意猶未盡,心中有股衝動,若是能親眼看見這個小說家構築的世界那該有多好。英文諺語:「一張圖片勝過一千言。」電影便是流動的圖片,一秒就有24張圖片流動,若以正規長度90分鍾計算,也就是13萬張圖片,假設諺語是真的,那就等於130萬字。試想,如果你時間有限,你會選擇一本《達文西密碼》小說,還是一張《達文西密碼》DVD

可是小說拍成電影是否能吻合讀者心中的想像?那是說不準的,如前述,電影牽涉到導演、演員、配樂、服裝……但小說仍是前仆後繼地被拍成電影,我們已有不少例子能供我們討論小說翻拍電影的優勝劣敗。 

青出於藍:《教父》、《沉默的羔羊》


教父典藏套裝
DVD(五碟裝)

發行/代理:派拉蒙/得利


教父

作者:馬里歐.普佐Mario Puzo

出版社:麥田

 

影史上鮮少續集電影還像第一集一般精采甚至超越,大導柯波拉的《教父》系列便是如此。幾乎可說所有黑幫電影都受《教父》影響,《無間道II》一幕吳鎮宇在享受天倫樂之間各大角頭喪命的戲,電影發燒友看了不免會心一笑,這完全是在向《教父》致敬。教父講的是來自義大利的美國黑手黨柯里昂家族故事。馬龍白蘭度精湛的飾演老教父維多.柯里昂,贏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肯定,《教父》系列捧紅不少巨星。艾爾帕西諾、勞勃狄尼洛、安迪賈西亞都因此戲奠基。艾爾帕西諾飾演維多之子麥可.柯里昂,麥可是位軍人,維多原本希望他能漂白進入主流社會,但在一次紐約角頭之爭中,維多遭到槍擊住院,為了化解紛爭,麥可只得挺身拯救家族,他單刀赴會和敵對角頭與壞警察會面。這場麥可主導計劃到暗殺執行的戲,充分展現影像的魔力,鏡頭帶領觀眾置身麥可的角色,螢幕前我也能感到空氣無聲的凝結,感受到太陽穴、耳膜、心跳劇烈跳躍腫脹。我真印象難忘啊!一輩子也就這麼一次看電影看到血脈賁張。

《教父》是影史空前的大成功,導演、演員、音樂各方面都配合得天衣無縫,達到是小說改拍成電影的極致點,當有一部如此成功的電影,我們甚至都忘了馬里歐.普佐的原著小說。

忠於原著:《沉默的羔羊》

 


沉默的羔羊
DVD

發行/代理:米高梅/得利

 

沉默的羔羊

作者:湯瑪士.哈里斯

出版社:皇冠

 

《沉默的羔羊》是小說翻拍電影的另一成功例子,且更囊括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主角、劇本五大主要獎項(史上只有三部電影獲此成就)。我先看完小說才去看電影,難以置信地可以發現導演是近乎百分之百忠於原著,情節運鏡都遵循小說的描述,完全拍出了我想像的樣子,因此我看得睡著了。不是電影不好,而是因為太好,無論你先看小說或電影都是同樣的享受。唯一要注意的就是觀看時間不要間隔太接近,那樣就會如我陷入經濟學所說的:邊際效應遞減。

推陳出新:《活著》

 


活著
DVD

發行/代理:年代/勇士


活著

作者:余華

出版社:麥田

 

導演將名著搬上螢幕時,有時並不甘於只是重現,而加入自己的觀點與野心。張藝謀拍《活著》即是如此,他保留了余華原著小說的主要故事,而改變了描述手法與結局。余華的原著是透過一個老翁回憶,從富家子到一無所有,再經歷白手起家,最後仍孤身一人,剝離了所有名利、情仇、妻子,只剩純粹活著的況味。張藝謀的電影則展現了獨到的黑色幽默,讓《活著》笑中帶淚。其中我特別關注的一個角色,不是葛優演的回頭浪子,也不是鞏俐演的堅韌傳統妻子。而是戲中他們的女兒鳳霞,她的戲份由三個演員構成(小孩的鳳霞/青春的鳳霞/成人的鳳霞),演員沒特別響亮的名字,卻是最震撼我的。 鳳霞是個啞巴,卻總是微笑面對一切(大多都是曲辱),即便其他孩子都愛欺負他,是個非常認命乖巧的小孩。

她長大以後,有個偉大的工人同志來提親了,這真是一個好歸宿。然而後來鳳霞卻死於血崩(由於醫院被一群紅小兵佔據,醫生被批鬥導致無法救治)。

我想鳳霞就是大陸禁演此片的原因,她正象徵著自由主義者殷海光說的:『在共產社會裡,人民沒有自由,甚至連沉默的自由都沒有。』

非戰之罪:《香水》

 

香水DVD雙碟收藏版

發行/代理:中藝/得利

 


香水

作者:徐四金

出版社:皇冠

 

這是近期上檔的電影,改編自德國作家徐四金的原著小說。這部電影改拍比較不理想的地方是對小說做了簡化,最可惜的就是只草草交代了葛奴乙的養母。大衛洛吉在說《小說的50堂課》說:「電影永遠無法取代小說的地方,便是對角色內心的刻劃。」《香水》這部電影便證實了這一點,這也是大部分小說改編電影的缺點,使電影失去了深度。這是電影的無奈,它依附著時間進行,來不及隱隱舖陳脈落。《香水》的改拍算是非戰之罪,小說太出色了,畢竟嗅覺光是用書寫已經使人無法置信,但徐四金做到了,那個嗅覺驚人的葛奴乙,在黑暗中完全看隱沒的葛奴乙,內心有個味道王國的葛奴乙,這些我們都可以想像。可惜這瘋狂的邪惡慾望是電影拍不出的,電影無論呈現小說中的高潮或震撼結局時,只能留給人一種唯美的感覺,離小說越來越遠。

小說或電影?

一張圖片勝過一千言,但一部電影並不一定勝過一部小說,小說仍舊擁有其自由度跟深度,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甚至隨風翻閱小說。作者也能毫不保留把一切寫得淋漓盡致。甚至有些好小說是unfilmable(無法拍成電影)」的,像錢鍾書的《圍城》,即便一個導演的鏡頭再會說話,也無法創造那麼獨特的敘述者。但我們也看到了忠於原著甚至青出於藍的電影,創造出的藝術效果與影響力甚至更勝原著。那麼,要看小說還是電影?先看小說還是先看電影?朋友,大致情形我都告訴你了,請你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