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琵卓河

 

  保羅.科賀的作品,提供給人們很大的能量。他總不忘提醒我們「夢想」的重要性。然而我們可以說,夢想不是一個很理性的決定。正因此,愛作夢的我常受到理智朋友的批判。可是保羅昰站在我這邊的,他提醒我保持赤子之心、保有夢想。倚賴這兩樣無極限地往外與向內探尋自己。

 

  保羅.科賀在《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中,以宗教的力量來支撐夢想。我想再適合不過了,信仰與夢想,兩者均不訴求人的理性,卻也都真正觸及人的性靈。書名是出自聖經的〈詩篇〉:「我坐在巴比倫的河畔,哭泣。掛起了豎琴……」昰一首描述懷念錫安的教徒他們極度哀傷的詩,他們難過到不想彈琴。以此作為書中一對重逢的青年男女愛戀的基調。男主角昰神學院的學生,能行神蹟,然而,他徘徊在愛與信仰的抉擇間。女主角派拉則是由於男主角的出現,心中的兩個自我,純真的我與世故的我開始交戰,後來心中的孩子,勇於追求夢想的孩子獲勝了,她發現他愛男主角,因此她決定勇敢追求她的愛情──將男主角從聖母的手中搶過來。然而,最後的發展令人始料未及,女孩為了追求愛情竟拾獲了信仰,男孩選擇了愛情因而放棄信仰賜予的天命。保羅.科賀最後暗引了一個歐亨利著名短篇小說〈麥基的禮物〉描述這個情境。

 

  歐亨利的短篇是這樣的:一個丈夫他很窮,身上最值錢的昰一只表,因此聖誕節時,他賣了表,要給妻子買把好梳子──妻子有頭漂亮的頭髮。然而,妻子卻在同時,賣掉了一頭漂亮的長髮──為了給丈夫的表買條表鍊。

 

  看到小說中出現歐亨利短篇時,我嚇了一跳,彷彿冥冥中真有註定。上禮拜我日本的姪女才寄信給我,裡頭有一篇文章也提到了〈麥基的禮物〉,未免太過巧合。而我姪女昰一名基督教徒,那篇文章昰她從一本英文教會刊物剪下送我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吹噓說,結婚紀念日時,他太太不約而同,兩人買了同一款巧克力蛋糕,於是他把自己和歐亨利那篇短篇小說相比,認為他們彼此要勝過小說中那對夫妻,因為他們知道彼此的需要。

 

  這位作者顯然思考觀點欠周律(典型美國中產階級嘴臉不自知反自誇),鑒賞眼光也差。我認為還是歐亨利筆下人物的愛,偉大過於買了同款蛋糕的夫妻。當愛充斥心中的時候,你絕對是完全只會為對方著想而無視自己。雖然往往會產生悲劇,但這也就是愛的必然(就像耶穌一定要死、蘇格拉底一定要死,你不能改變他們的結局,那會抹殺一切的意義)。

 

  我相信冥冥中昰有力量的,事實上這本書,朋友送我已經兩年多了,但一直看不下去,由於我沒有宗教信仰,基本上也帶點排斥。然而,後來發覺實在不行,基督教意滲透西方的文史哲,可謂無所不在。不了解基督教、聖經,恐怕讀西方小說也無法完全領略。但聖經的中文翻譯只有四字可以形容:不忍卒睹。幸好,最近有教會的朋友會解經給我聽,在對基督教有基礎認識的情形下,我很順利在幾天內就讀完了《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不管信不信基督,認識它,進而能令我享受一本好書,已算是功德無量了。我對於信仰的態度,亦如同保羅.科賀,我相信是有一個神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經典名句分享(粗體字為個人解讀):

 

不能後悔、不要猶豫

「原本我可以……。」這句話的含意是什麼?在我們生命裡的每一刻,都有某些原本應該發生卻並未發生的事。神奇時刻總在不為人覺察時到來。

 

赤子之心的美好

當時我很我愛他--即使只是個孩子,也能懂得愛是什麼。不過,那是那麼多年前的事了--那是另一段人生,那時的純真無邪讓我可以打開心門,迎接一切的美好。

 

而今,我們卻是得對一切負責的成人了。我們早已拋開那些稚幼的事。

 

天主教徒也抽菸,快樂也可以抽菸,甚至又咖啡又菸

他放下了他的咖啡,燃起一根菸,盯著天花板好一陣子。而後,他轉向我。「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句子,」他說:「我愛妳。」

 

男子漢的告白方式(現實中某些變態男子死纏爛打女孩,其實也是想表達與此同樣的意思,然而,男子漢跟變態,就是不一樣)

「不,我沒弄錯。我知道妳並不愛我。」

這讓我更不懂了。

「不過,我正在爭取妳的愛,」他繼續著:「生命裡,有些東西是值得爭取到底的。」

 

「愛得很痛苦」的樣子

我也曾談過戀愛;那就像上了麻藥一樣。一開始,讓人全然沉浸在飄然若仙的快感之中;第二天,你需索更多,儘管尚未上癮,但你卻喜歡那個感覺,更以為情勢都在掌控之中,那時候,你只花兩分鐘思念你的情人,接下來的三個小時都將他置諸腦後。

 

不過,當你習慣有他相伴後,卻開始完全依賴著他,此時,你會花三個小時相思,而只能用兩分鐘暫時忘卻他。如果他不在身邊,你就會像嗑藥的人沒有吃藥一般地痛苦,而後就像上了藥癮的人會為了得到所需而去偷搶、羞辱自己一樣,你會為了愛做盡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