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後主是個亡國之君,然而他是個好人。他的墓誌銘上如此記載他的性格:「賞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過,唯恐其聞。」

 

也就是當有人做了好事,後主會一直誇獎獎賞,永遠覺得對這人的誇獎與獎賞還不夠;而當有人犯了錯,後主不會抓著這個人的錯處打他一輩子,後主不會責備犯錯的人,反而會幫他掩飾。

 

當我讀到這個記載之時有點震撼,很想跟後主切盤滷菜聊聊。因為這也是我平常待人接物的態度,我也覺得很理所當然的,只要是常常接觸藝術的人,都會有較深厚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同情心讓你對眼前的苦難無法視而不見,而同理心讓你對眼前無法看透的荒謬(無論是可恨或可憐之人事物)能有更貼近真相的了解。

 

從小到大,弄壞我玩具的同學,把可樂打翻了還打翻到我身上的朋友,我第一反應都不是憤怒,而是跟對方說沒關係。不知怎麼,只要看著對方滿懷楫鼓瑭y,我都能進入對方的心,感受到對方的難受,我認為這是人類普遍存有的天性。

 

當然有例外,血氣方剛的國中時期,常發生坐前面的同學轉過身要哈啦,但順勢手肘一轉就會打翻我桌上的冷飲。這時通常都是心裡暗爽然後跟同學說:「幹!拿十塊來賠。」喝了半罐的飲料又變成了一罐回來。

 

長大後,我才了解不是所有人都擁有同理心這寶貴的能力。這些沒有同理心的人,你不會想認識,更不會想得罪。當你在他們面前做錯事,你立刻就會看到一種盛怒「你完了你欠我一輩子」的眼神……這種人,我想他們從來就不曾設身處地為犯錯的人著想過。李後主型的好人得罪了這類人,有什麼法子呢?如果對方一輩子不能原諒,那只好陪對方來個記仇大競賽,增加自己的籌碼。但這真是很累,如果有什麼仇恨,我認為絕交是比較乾脆。

 

真的,平常相處能夠抱持「親戚麥計較」的態度不是很好嗎?做個好相處的人吧。

 

以上純屬隨筆,只是想到「往事知多少」這一名句,思想就流洩出來了。

 

做為一個七年級生,要出現花幾十萬元蒐集「復古玩具、飲料、唱片」的敗家子應該很難。我們要找回憶,我們的回憶大概透過網路都能搜集。

 

網路是雙面刃,據信音樂市場都是大家愛下載盜版才垮掉的,但反過來也可以說是音樂作得不夠好,好到讓人想買。大家抓完聽完也就刪了,是音樂經不起檢驗。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電影,我有個待業的朋友,他一個月網路費一千多塊,但他每個月會下載好多DVDCD,財金系的他認為他的資產是增加的,沒有工作的他另類地賺了錢。然而他喜歡的專輯他不會吝惜去買正版,我佩服他,我這兩年只買過一張Don McLean的專輯。如果經濟好,大家需要用下載的嗎(除了法律禁止的A片,除了抓還是只能抓)?

 

以上離題又更遠了,只是作為一個即將步入三十的七年級生,我也開始懷舊了,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一張陳譯賢的《觸電》專輯。一下子勾起好多回憶,那是我買的第一張CD,在國中時代。聽著歌,隨之也勾起了準備聯考的每個煎熬夜裡,疲憊地、寬慰地,將CD音響設定好自己喜歡的播放順序,播放這張CD。絕對聽不完十首整張專輯,人就消失意識睡去。

 

而現代是什麼情況呢?通常是一台Mp3隨身聽,裡面塞十幾張專輯,聽來聽去聽到最後,卻變為一個失了眠的人。

 

科技文明不一定帶來美好,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才是我要說的。